在广东,有这么一座小山村。
村子位于河源市东源县群山环抱当中,山饶水美,风光怡人。
大概在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一户姓叶的人家搬到了这个村子91秦先生。随着岁月的流淌,叶家发展生息、不断壮大,用了大概200年的时间,在清代的嘉庆年间建起了一座四角楼大宅,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荣封第”。
荣封第(四角楼)鸟瞰图
荣封第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方形围屋,“九天十二井,屋内有厅,厅内有房,共一百零八间”,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房子前有一个半月形的水塘,四角设角楼,空间结构为四堂四横,中轴四进堂屋作为公共、祭祀、礼仪活动的空间,左右两侧各设两路横屋作为主要生活居住场所,整体分布中轴对称,主次有序。2011年,四角楼(荣封第)被公布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前的四角楼正立面(左)和转斗门(右)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在荣封第留下了痕迹,大量的房子早已无人居住。房子离开人,慢慢地也失去了生命力。年久失修的荣封第出现了墙体大量开裂、屋面漏水、地面磨损等一系列问题。它所在的那座美丽的小山村,也变成了贫困村。
后来,国家开展了精准扶贫,这个小山村——仙坑村终于在2019年摆脱了贫困的帽子。不过,扶贫工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要树立文化自信,不但要让贫困村经济上富裕,在文化上也要繁荣。所以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东源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就把文化扶贫,落实在了荣封第的维修上。他们请来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勘察,为维修做好准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和航拍建模技术收集数据信息。对地面、墙体和屋顶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在尽可能保留原地面铺砖材料,最少干预的原则下,从设计到施工体现了高新测绘与检测技术、材料技术、和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
修缮后的四角楼正立面(左)和转斗门(右)
施工单位也当仁不让。广东南秀古建筑石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四角楼的修缮中使用了多个关键性技术。比如三和土地面修复、土坯墙裂缝修复和仿石装饰墙面修复的墙面修复核心技术,并在最小干预的原则下,尽可能地保留原地砖和墙壁的原貌。研究小组在监理单位广东省城规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采集并分析了三合土的配比,经过多重实验和比较,最终选择了最接近原地面的配比用于三合土地面的修复。
修缮前后的四角楼青砖地面
项目组确定了墙体的修缮原则,要在确保墙体结构安全,风貌完整良好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对于墙体的施工采用了土坯墙裂缝修复关键技术和仿石装饰墙面修复,在充分研究补充材料的基础上,项目组选用了客家地区常见的毛竹作为土坯墙裂缝修复补强的材料。同时,项目组对于屋顶漏雨现象进行了全面的修整并取消了气窗,并对阁楼和门窗采取酌情按原样修复的原则,同时疏通排水系统,排除排水通道堵塞的隐患。
维修需要足够的经费,荣封第维修在坚持专家团队全过程跟踪指导修复思路的基础上,创新引入全国首次“文物扶贫”社会资金介入文物保护的新模式,政府、广东省扶贫基金会联合东莞万科集团完成了四角楼的修缮。
修缮前后的四角楼屋顶
修缮不是文物建筑的终点线91秦先生。摆脱贫困的村民渴望了解仙坑村的历史,仙坑村也要把荣封第的文化历史内涵介绍给全世界。修缮完成后的四角楼现由仙坑村集体运营,除了满足一部分居住生活功能以外,另一部分空间用于展示客家文化,还规划了周边设施建设,提升了村落整体环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文物扶贫和社会资金投入保护重要尝试和突破,尝试在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
这就是“荣封第”的新生。
▼
图文|杨逸尘
编辑|毛豆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91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