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园,文化瑰宝。以皇家园林、坛庙等为代表的北京古典名园,根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大成。
近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上,以北京市属古典名园在北京800余年城市建置和变迁中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价值为主线,来自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香山公园等11家北京市属公园的190件文物集体亮相,为游客揭秘园林文化遗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述北京古典名园在京城变迁中的历史沧桑。
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清光绪,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藏
1、1905年荷兰画家笔下的慈禧
来自颐和园的《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是首次“走出”园门,与公众见面。这幅画像约两米余高,以红色相框装饰,是1905年慈禧专门聘请荷兰籍美国画家华士·胡博来到中国绘制,曾在颐和园文昌院短暂展出,此后一直在颐和园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中保存。1935年国宝大迁移时,这幅巨型油画也被作为颐和园的精品文物进行了迁移,并在1950年重回颐和园。此后,该画一直在颐和园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中保存,仅在多年前短暂展出。此次观众可近距离欣赏这幅两米多高的巨幅油画,机会难得。
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清乾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藏
2、乾隆为母祝寿所制最大缂丝图
此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文物,就是由颐和园送展的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这也是其首次公开展览。这张缂丝图为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制造,“通经断纬”的缂丝织法工艺复杂繁琐,长7.5米、宽4.5米的巨大体量,除拥有本次展览多个“之最”外,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缂丝作品。
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局部),清乾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藏
为了向观众展现缂丝图全貌,展览方根据文物尺寸,特别定制了展厅内最大的恒温恒湿展示箱,以保证展览期间的文物安全。由颐和园送展的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缂丝作品。
铜鎏金编钟,明,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藏
3、失而复得的国家一级文物
此次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代鎏金铜编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掠夺。1994年,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来华访问,向我国交还了这枚“明代鎏金铜编钟”。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编钟做了鉴定,确认这枚编钟为明代所制,形态完美,工艺精湛,鎏金匀称,为国内罕见,标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交由天坛保管91秦先生。此次游客在文物展中也能近距离欣赏这枚珍贵的明代鎏金铜编钟“真身”。
万春亭琉璃宝顶,清,北京石景山公园管理处藏
4、北京城中轴线历史的见证者“老宝顶”
景山公园万春亭的老宝顶作为北京城中轴线历史的见证者,也亮相此次展出。万春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北京市中心最高以及最佳的观景点,万春亭宝顶则是这个至高点的亭尖。在2006年的五亭大修中,万春亭更换了新琉璃宝顶,矗立在紫禁之巅的老宝顶终于“退休”,展览现场仍清晰可见雷击时留下的烧痕。
紫檀嵌珐琅云龙纹七屏式罗汉床,清,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藏
5、“清宫第一榻”
来自颐和园的紫檀嵌珐琅云龙纹七屏式罗汉床,重500余公斤,被文物专家评价为“清宫第一榻”。这张罗汉床由几十个构件拼插组装而成,均为传统榫卯结构。还有床围板上的珐琅镶嵌。整床装饰繁缛,工艺复杂,雕工精湛,极具气派91秦先生。
为了此次展出,请来了专职家具文物修复师进行拆装,四、五个工作人员合作,把整张床的20多个构件进行拆解、逐一包装、编码再进行装箱,整个过程需历时1个多小时。
大驾卤薄图(局部),清乾隆十三年,辽宁省博物馆藏2
6、还原天坛祭祀三千余人的“仪仗队”
卤簿,是古代帝王出行前后的仪式。乾隆年间定皇帝卤簿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四等,分别用于大祭圜丘、祈谷、常雩;祭地方泽、日月、先农各坛、太庙、历代帝王庙、先师各庙;行幸皇城;出京巡幸或御驾亲征。
大驾卤薄图(局部),清乾隆十三年,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幅《大驾卤薄图》是清乾隆十三年冬,乾隆帝大祀南郊后命令供奉大臣绘制,忠实呈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去天坛祭祀的场景。仔细看仪仗队前面开道的大象都描绘得非常精细,整个仪式三千多人无一遗漏,栩栩如生地还原当时大驾卤簿的壮观场面。
引水石槽,清,北京市香山公园管理处藏
7、乾隆时期的“水利工程”
在展览现场,琳琅满目的文物之间,一块看起来粗糙原始的长形“石槽”显得格外突兀。这是香山出土的引水石渠的一部分,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修建静宜园时制成。通过这一“水利设施”,将西山诸泉水引入玉泉山,再入昆明湖,连通长河。西郊水系的完善,为北京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能灌溉稻田、接济漕运。在当时不仅便利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和诸多私家园林的用水,还将京西的旗营、村落、稻田、荷塘一起作为皇家园林的借景,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对周边环境的关照与利用。
此外,观众还能近距离欣赏瓷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书画、丝织品等文物,以公园中的文物为载体,讲述10余座北京市属古典名园在北京800余年城市建置和变迁中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价值,展现北京对于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91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