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电话:
400-123-4567

行业动态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

吴中风景园林的历史沿革

太湖山水丰富的风景资源孕育着吴文化的繁荣文明,吴文化的肥田沃土又促进了吴中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吴中风景园林从一开始,就和吴文化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

公元前六世纪吴国从富裕走向强大,阖闾为王以后,在建大城的同时,又在西南郊筑姑苏台、长洲苑,在太湖西山的消夏湾与练渎等地建造了一些设施。

到了夫差执政时期,原来作为国防巡狩和水军训练的种种设施,逐渐变成了登山临水的游乐设施,夫差还为西施、郑旦等人在灵岩山建造了景色优美的馆娃宫,将练渎内艨冲改为波殿蟾宫的游湖龙舟……从此吴国又从强大走向灭亡,这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为历代骚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素材,激发了情思,留下了动人肺腑的诗词赋记。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3)

消夏湾,因春秋时吴王在此避暑消夏而得名。唐白居易有诗云:“离宫消暑纳荷凉,西子当年纳艳妆。此日西风最萧瑟,只余衰柳对斜阳。”

汉代以后,道教、佛教的宫观寺庵陆续出现于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鼎盛时期,单是吴县东山就多达50余座,而吴县西山则形成了五宫四观三庵十八寺的规模。

由于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到西山,东汉的邓尉隐居在吴县光福开始,许多士大夫、文人趋向山林隐遁生活,他们与高僧、道家等人在热爱自然山水的共同基础上形成了合流,结伴共同游览山水。

他们善于用形象思维敏锐观察太湖优美的山水景观,生花妙笔,以诗文著作和绘画渲染景物的独特风采与神韵,点化了太湖山水风景。他们投宿寺观,又促进了寺观的园林化发展。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4)

宋初,吴越王钱俶献地归入北宋,使吴越之地避免了一场战祸。宋时又采取了疏浚太湖水利的措施,加上圩田、荒地的垦辟、耕艺的精良、农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现象。

梓匠技艺的提高为园林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金兵入关后,大量中原士族随宋高宗南渡,隐居在太湖洞庭两山,使北方中原文化和太湖吴文化交融结合,促进了“始经山川”以山水审美为中心的风景区建设,使太湖风景区趋于成熟。

宋代商品货币的流通又使城市和小城镇空前繁荣,这时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同样给太湖流域经济、吴文化的发展和景区开发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5)

而北方士族迁居太湖一带后,带来了北方经济文化,扩大了对外联系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这一带经济繁荣,并为明、清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6)

明朝启用香山匠人主持营建宫廷建筑后,不但“蒯鲁班”名闻遐迩,使香山帮匠人的建筑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还促进了吴地建筑水平的提高。

十分有趣的是,吴地建筑文化在吸收外来建筑文化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粉墙黛瓦、素朴和谐的外貌,内部空间精致体宜,庭院因借随机,植物配置气韵生动,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7)

在开拓山林风景的同时,从晋代开始,先民们便在太湖周围山水环境中相地建宅构筑庭院,恰如《园冶》所说:“园地惟山林最胜,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披土开其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凝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在吴中太湖东山、西山、光福、木渎景区,历史上就曾建有近百座园林。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8)

古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特点

古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与诗画艺术理论、技法用语是共通的,元代写意画的理论和技法直接促成了苏州写意山水园林的形成,如意境、意匠,外师造化等理论及诗化景题、画意构图、书法章法与时序、朝暮、令相、物候等动态结合。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9)

如《画论》所说:“所谓布置者,布置山川也,铺成大地,创造山川,其远近高卑,曲折深浅,皆会各得其势而不背,则格制定矣。”

“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山外有山,虽断而不断;树外有树,似连而非连。”

山脊以山石为领脉之纲,“深山大壑纯用石不妨;土山下不妨小石为脚,大山内宜用土山为肉。”

“半山交夹,石为卤牙,平垒逶迤,石为膝趾。”

“玲珑石多置于书屋酒亭旁。”

当然,“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0)

历史上文人兴造园林,在运用植物材料和其它造园要素方面想法颇多,创造出入狭而境广、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采用了步移景异、幽深曲折、先抑后扬、题词点景等手法。

传统私家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而精良的绿化配置则是重要手段之一,将植物拟人化是中国园林特有的优良传统。

如松柏显示蒙霜雪而不变的永恒苍劲,人们常把松柏喻作人的品行高洁;竹潇洒挺拔,贞节虚心;梅韵胜格高;柳树婀娜多姿;海棠丰姿艳质;牡丹富贵华丽;菊花操介清逸;莲花出污泥而不染……91秦先生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1)

布置植物群落时,应考虑到植物周期性生长规律,选用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和季相变化的色叶、开花植物,使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中形成较大规模的模拟自然群落,以达到“一时胜赏”效果。

同时继承风景园林与人文因素、品题相结合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景观和发扬“融情入景”的传统手法。

如果说建筑和山石是刚性的,那么绿化配置和水系就是柔性的,只有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良好的绿化配植必然会为丰富景物层次和完善景观增辉添色。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2)

根据视觉研究,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对比要鲜明,否则图形就常常会从视野中消失,绿化植物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烘托以粉墙黛瓦传统景观建筑为主导图形结构。

由于人的眼睛生理对光谱550nm内的黄绿部分感受最高,绿光刺激视网膜时放电率减少,所以看到绿色时总是那么舒心,而当人们接近这些姿态优美、色香俱全的绿化配置时,绿化植物又成为主导的图形组织结构。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3)

历史上风景园林由显而隐地渗入到山水田园的欣赏之中,文人以“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为最高审美境界,只求与之协调一致,因而人对自然始终保持着亲近的感情。

在历史的风景园林开发建设中,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许多令人称道的风景名胜,但是我们没有资格自豪,这些由原始有机自然观衍生的环境意识——风水观念,是原始形成的人与自然素朴统一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对于我国留传至今的环境艺术杰作,文学的描写远远多于环境科学的分析。

在继承弘扬历史优秀园林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探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以促进原始素朴辨证的思维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4)

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特点

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吴中山水属浙、皖山丘余脉,由天目奔腾至宜兴、长兴,入湖融为诸山,号称七十二峰。

沿太湖山丘,从古生代泥盆纪到新生代的第四纪地质,隐藏着丰富的地质地貌。

它们有石英砂岩、页岩、石灰岩、花岗岩、流纹岩等等质地,有紫红色、黄褐色、灰黑色、灰绿色、灰白色等各类色彩。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5)

风景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就是这些亿万年形成的自然景物,经过大自然的造化,成为宏观的山水艺术精品,受到文人的尊崇,赋这些山石以灵性、品格。

经过造园家的不断实践总结,这些自然界的山石艺术精品,又被引用到园林庭院之中,在咫尺空间营造特有的山林景观,片山多致,寸石生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6)

如太湖石,是质地不很纯的石灰岩,被溶蚀成溶孔和溶穴,形成天然的千姿百态的自然雕塑石,这在大自然中是累见不鲜的天工开物现象,“美不自美,得人而彰”。91秦先生

白居易为当时丞相牛奇章院内收藏的太湖石作记“石有族聚,太湖为甲……”,妙文一出,一字千钧,几经评定,千古不易。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太湖石遂成为传统园林不可缺少的点缀景物。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7)

在风景、园林开拓、重建或改造过程中,“组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组景的目的,就是根据具体景物特点,有意识地通过空间感受的变化,选择最佳游览方式,使游人得到最好的美学享受。

风景园林路因景成,但游路设计不是被动无为的,任何风景园林都有无数可能的“路”供选择。

精心规划的游路,就是把景点诗意般地串联起来,成为无声的导游。

组景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它既要求画中有诗那样,以视觉形象表现诗的意境,又要求诗中有画,通过游人的联想,强化景观的视觉形象。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8)

古松园内斜廊(联廊是古松园的一大特色,创造极其丰富的观瞻点和变幻空间的同时,也保护了名树古木。)

改革开放以来,吴中风景名胜大量修复古建筑和营建传统园林,使传统建筑技艺也遇到了良好的机遇,当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风景名胜区多为丘陵山地,白蚂蚁对木结构的损毁十分严重;每年夏秋台风也会给这些传统木结构建筑带来灾难;一些重要的纪念展馆防火要求甚严,因此也必须以新的结构材料来替代传统木结构。

于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建筑形式,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厅堂、亭台楼阁在结构上有所创新,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目前在传统的屋面结构层也直接用椽子做的支架上钉FC水泥板,再浇筑混凝土,既保持了望砖的色彩效果,又替代了木板。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19)

在探索运用现代材料的过程中,“香山帮”匠师谙熟传统建筑结构,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去替代一些重要的结构构件。

在西山景区林屋洞驾浮阁、苏州盘门姑苏园中的丽景楼、木渎古松园中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等,就是将现代材料和框架结构移植到新建的园林景点之中,赋传统的古建技艺新的生命力,这些用现代材料营构的传统风景园林建筑已成为苏州新的著名景点。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0)

吴中风景园林的构园实践和理论总结

“一分钟游程”与“构景曲线”——以东山镇启园为例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1)

东山镇的启园设计时认真探索:游路中主次景物或转换、或停顿,以25~30米作为理想距离,以这距离欣赏眼前的景物时,第二景物在召唤,各景物的旅游声源经过25~30米空间衰减已互不干扰,这是一段极富人性化的游览距离,设计构思时将它称为“一分钟游程”。

每一组景观的设计,恰好都在“1∶2.5~1∶3.5的理想画面之中。剖析启园景观,你会发现,当垂直画面的视轴剖面,其景观外缘轮廓所形成的一条弧线,称为“构景曲线”。

构成的曲线自然和谐,它所形成的景观也是丰富和完美的。

景物随机,层层展开,偌大的花园紧凑不觉其大,小小的庭院宽绰不觉局促,它的成功就在于此。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2)

在启园变幻复杂的景观之中,启园的改造设计始终把“脉接莫厘七十又二峰,波联五湖三万六千顷”这一特有的地理位置进行强化,把“太湖山水”作为知觉的主导组织结构,经过景物的反复烘托、引导、命名、题词点化,给游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3)

当你登上了东南角土山之巅的晓澹亭,会情不自禁地倾倒在眼前的景色之中。

园子里的水和茫茫的太湖是相通的,“杳杳波涛阅尽古今春华”,莫厘峰的余脉蜿延在脚下,“峥嵘峰峦铭记万世秋实”,这就是设计时给游览者留下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一种飘然于物外之情,是画外音,是在外形美之上复含有一种崇高的理想,是设计者把自己的理想和情操通过作品传达给人们的一种主观精神,是无法用语言和判断加以描述的一种境界,是对意象的超越。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4)

风景区建筑的藏与露——以西山镇林屋洞景区为例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5)

风景区的建筑藏胜于露,而露又胜于藏,这是相辅相成的。

当自然景物的空间成景对于风景本身已具有支配性的地位时,藏就胜于露;相反,在处于支配地位,本身又不具有支配能力时,风景建筑的露又胜于藏了。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6)

西山林屋山巅是湖山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现在驾浮阁已成为林屋洞景区“启、承、转、合”序列空间景观的高潮,丰富了天际轮廓线,是观赏林屋梅海艺术构图的中心。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7)

作为主景建筑的召唤,登高览胜的期盼心情,令游客循着游路随山势左转右弯,秀丽的太湖石似蹬如伏,奇的、险的,疏密有致地显露在登山道两侧,山坡上石隙中红梅、绿梅、果梅,或三或五点缀在其间,铁杆虬枝上,梅花含蕾初放,有血红的、碧绿的、淡黄的、洁白的……朵朵晶莹如玉。

山上的梅花和山下十里梅海又如一片片祥云将驾浮阁轻轻托起,在这里,“唯有此阁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如果驾浮阁最大限度地揭开了人与自然脉脉含情的面纱,表现了这样一种无我之境的话,那么,驾浮阁及其四周吴文化统领着的太湖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则将会把人们带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8)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透过迎着凛冽寒风的梅海,仿佛读到太湖之滨渔耕部落吴文化的起源:夏禹从禹期山到缥缈峰“风餐疏三江,夜宿林屋洞”,治理后的太湖甘露滋润着梅林的茁壮生长;梅林下,二千多年前作为吴国军港的练渎,大部分已沧海桑田,成为现今的一片梅林,是“练渎”沉积着的古吴艨冲将士的鲜血将花蕾染得殷红,绽开的梅花蔑视地嘲笑波殿蟾宫塞林屋导致亡国的昏庸;而“商山四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开发西山之达观;细数七村八巷九里十三湾和五宫四观三庵十八寺留下诗词赋记的浩淼;掩映在梅丛中古巷老宅又记载着宋室南迁,文化、经济交流后洞庭山的文明和繁荣。

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图29)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Copyright © 2022-2026 91秦先生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地址:天朝天堂路91秦先生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1234-5678 联系人:张生